黄杨钿甜事件真相不明质疑自然难消 舆论风暴背后的法律与伦理困境!一位仅有4000粉丝的小博主突然收到8条视频下架通知,声称被明星团队起诉。7月12日,网友“烟火大器”因发布黄杨钿甜“天价耳环”相关视频遭到起诉,此事暴露出公众人物维权过程中的法律与伦理困境。
小红书平台发出的格式化通知成为“烟火大器”确认自己被黄杨钿甜方起诉的唯一依据。被下架的8条视频包括《耳环很贵吗》《通报了个寂寞》等二次创作内容,但平台始终未明确告知投诉方身份及具体侵权事由。截至7月14日,未查询到任何法院立案信息,使这场维权行动笼罩着程序正当性的疑云。在“天价耳环”事件调查仍未明朗的情况下,这种针对单一自媒体人的精准打击,与黄杨钿甜团队此前“接受合理监督”的声明形成反差。
《民法典》第1019条明确规定肖像权保护,但同样在第1024条为名誉权设定了“事实陈述”与“意见表达”的区分标准。被下架视频中“耳环公主”等称呼是否构成侮辱,使用影视片段进行讽刺是否属于合理使用,这些问题需要司法裁判而非单方认定。北京某律所合伙人指出,公众人物对舆论批评的容忍限度应高于普通人,关键在于是否存在主观恶意。当前事件中的AI生成内容是否达到虚构事实程度,尚需证据支撑。当法律维权变成选择性惩戒工具时,可能构成权利滥用。
《电子商务法》第42条要求平台在“通知-删除”过程中保障各方知情权,但小红书此次处理显然未尽义务。平台既未披露投诉方身份,也未说明具体侵权内容,仅以“已提起诉讼”为由批量下架视频,存在隐患。同类调侃视频中为何仅特定内容被处理?格式化通知剥夺了用户申诉权,涉嫌违反“程序正当”原则。当维权方身份成谜时,平台如何确保投诉并非恶意?这种机制缺陷可能助长“寒蝉效应”,最终损害明星公信力。
事件最吊诡之处在于:被诉网友至今不知因何侵权,公众无从判断下架是否合理,而“天价耳环”事件本身仍无官方结论。若视频确属侵权,为何不敢明示具体条款?若为正常维权,为何不公开透明处理?若调查确无问题,为何两月未出结果?对比王宝强当年主动公布证据化解争议的案例,当前操作反而强化了“以诉压声”的观感。当法律程序沦为真相的遮羞布,公众的合理质疑只会愈演愈烈。
这场风波本质是公众对特权质疑与明星名誉保护的碰撞。法律维权固然是正当权利,但若缺乏程序透明与标准统一,就可能异化为压制批评的工具。当务之急是厘清“天价耳环”事件真相,而非在舆论场进行零和博弈。毕竟,阳光才是最好的防腐剂,真相才是最有力的维权武器。
大圣配资-大圣配资官网-专业配资-中国股票配资网官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