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大连日报
〚段梦桃〛
在高等教育“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指引下,大学英语教学早已突破语言工具的单一属性,成为传递价值理念、培育文化自信的重要载体。当前,如何让思政教育元素自然融入英语教学是高校普遍面临的课题。大连是兼具红色基因与海洋特质的开放城市,为英语教学与思政教育融合提供了“在地化”的创新土壤。本地高校近年来立足城市资源,探索出“素材地域化、实践场景化、评价立体化”的融合路径,让英语教学中的思政教育元素从抽象概念变为“可感知、可参与、可检验”的具体行动。
让思政教育素材有“大连温度”
思想政治课的说服力、感染力和生命力在于接地气。脱离地域语境的课程设置容易陷入空泛说教。大连拥有丰富的红色记忆、海洋文化与开放实践资源,这些素材正是英语思政教学的独特优势。
在充分发挥本地红色遗址教育功能方面,大连高校可将史料编译成英语阅读文本,让学生在学习dedication(奉献)、patriotism(爱国主义)等词汇时,同步了解革命先辈对党忠诚、矢志不渝的生平,近代历史事件背后的警示意义。这样不仅使学生提升了语言能力,更深化了家国情怀。部分高校还可组织学生以“红色大连”为主题,拍摄英语微纪录片,在脚本撰写、镜头拍摄、英文配音的全过程中,红色基因从课本知识变成了主动传播。
海洋是大连的城市底色,也是思政教育融入的鲜活载体。围绕“海洋经济”与“生态保护”,本地高校将区域内海洋牧场建设成果、海岛县的生态保护实践转化为英语教学案例。学生在讨论海洋经济时,会结合本地港口从“传统货运港”到“国际物流枢纽”的转型,用英语分析“港口发展与国家对外开放战略”的关联;在撰写《大连海洋生态保护建议报告》时,会深入调研本地海域情况,用英语提出具体保护方案。
作为开放前沿城市,大连自贸片区、国际论坛等为英语思政教学提供了实践场地。高校可与本地企业合作,选取区域内装备制造、大宗商品交易等领域的国际化业务案例,让学生扮演“外贸专员”,用英语撰写合作邮件、模拟跨文化谈判。在实操中,学生不仅提升了商务英语能力,更理解了“中国企业走出去”的责任与担当,避免了思政教育与实践“两张皮”。
让思政教育融入“可参与可践行”
传统英语思政课多局限于课堂讲授,学生被动接受,效果有限。本地高校应突破课堂边界,构建“课堂筑基—校内孵化—校外实践”的联动模式,让思政教育从知识传递变为行动体验。
课堂上,情境化教学成为打通语言与思政的关键。高校可在听力课上选取本地电视台英语新闻中的片段,学生听完后需用英语总结大连的发展变化——在听力训练中,中国发展成就不再是抽象表述,而是家乡的高楼、便利的交通;写作课上,“我的家乡故事”主题写作要求学生用英语讲述“城市建设者的日夜坚守”,在叙事中,奋斗精神、民生情怀通过英语表达自然传递。
在校内,大连故事英语工坊成为思政孵化平台。多所高校组建跨专业工坊,举办“大连国际传播英语辩论赛”,围绕“如何用英语讲好大连红色故事”“大连海洋文化如何走向世界”等议题,学生在辩论中碰撞思想,既提升了跨文化传播能力,又深化了对家乡文化的认同;工坊还编辑《Dalian Stories》校本读物,收录学生撰写的地域思政教育素材,让学生从学习者变为思政教育内容的创作者。
在校外,校地合作实践基地让思政课程落地生根。高校与本地红色场馆共建英语志愿讲解岗,学生经过历史知识、英语表达双重培训后,为国际游客提供讲解。一位参与讲解的学生说:“当外国游客听完我用英语介绍革命先辈的事迹,竖起大拇指时,我真切感受到了传播红色文化的自豪。”此外,高校还与大连自贸片区合作,组织学生参与“国际展会协助”等志愿活动,在用英语服务家乡过程中,让学生把掌握的思政教育认知从课堂延伸到社会。
让思政教育效果“可衡量可检验”
课程实践中,思政教育的难点在于效果评价,若只看语言成绩,思政教育效果便成了“隐性变量”。本地高校应积极构建“语言能力+思政素养+地域服务贡献”的三维评价体系,让思政教育效果从模糊变清晰。
在评价中,“语言能力”不仅看学生的阅读、写作准确性,更关注其地域主题表达;“思政素养”通过实践日志、主题作文分析,看学生对红色文化、家乡发展的认知深度;“地域服务贡献”则参考实践单位反馈,学生产出的成果等。
这种评价体系避免了“重语言轻思政”的倾向。本地高校的实践显示,参与地域化思政英语教学的学生,不仅英语应用能力显著提升,更有超八成学生表示“对大连的历史文化、发展成就更了解,更愿意用英语向世界介绍家乡”。思政教育效果通过可量化的数据和可感知的态度变化得到了验证。
英语教学与思政教育融合,不应是“统一模板”,而需扎根地域土壤,找到差异化路径。未来,随着区域内高校协作机制的完善,大连市这种“地域特色+思政融合”的模式,或将为更多沿海城市高校提供借鉴。
(作者系辽宁对外经贸学院外语学院副教授)
大圣配资-大圣配资官网-专业配资-中国股票配资网官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