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国家文物局办公室、国家林草局办公室、住房城乡建设部办公厅公布了第一批“国保单位·古树名木”协同保护名录,涵盖天坛·九龙柏、中共苏区中央局旧址·千年古樟等28组文物和古树名木的搭配。文物与古树名木相互映衬,勾勒出一幅幅独一无二的历史画卷。
文物和古树名木,皆是历史珍宝,镌刻着岁月的痕迹,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生动见证。此次公布的协同保护名录,每一处都藏着独特的故事,等待着人们去聆听、去领悟。这不仅仅是对历史文化遗产的珍视,更是对中华民族深厚文化底蕴和生态智慧的传承弘扬。
北京天坛·九龙柏的协同保护堪称典范。天坛内的九龙柏,树龄已达620年,树干奇特,犹如九条蟠龙盘绕,与天坛文物建筑和谐共生。这种相互依存的状态,是自然与人文的完美融合,体现了“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游客漫步其中,仿佛穿越时空,真切感受到历史的厚重与文化的深邃。
山西晋祠·周柏组合同样引人注目。圣母殿前有鱼沼飞梁,为国内仅见,殿内有彩塑43尊,为宋塑中的精品。那株树龄约3000年的侧柏“周柏”,形如卧龙,盘根虬枝,苍劲挺拔,被誉为“晋源之柏第一章”。晋祠的古建筑与古树千年相依共存,根脉与殿基交错,树冠与檐角相映,构成了一幅独特的景观。这份跨越千年的相守,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生动体现。
文物和古树名木系统性保护,是文化与生态的深度交融。从北京的天坛、大觉寺到山西的晋祠,从陕西的仓颉墓到甘肃的伏羲庙,从山东的曲阜孔庙到江西的中共苏区中央局旧址……无论是皇家祭祀场所、古代学术书院,还是革命历史旧址,都能看到文物和古树名木紧密相连的身影,共同构成了文化景观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它们见证了历史的跌宕起伏,见证了人类对自然和文化的尊重与守护,更是民族精神的象征。
然而,文物和名木古树的保护也面临着诸多挑战。一些地方在城市建设与开发过程中,缺乏对文物和名木古树的科学规划和保护意识;部分游客在古树上刻字留念等不文明行为;病虫害侵袭、自然灾害破坏等因素,让它们的生存岌岌可危。
面对这些挑战,各方需形成合力。政府部门应发挥主导作用,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加强监管执法力度,严厉打击违法破坏行为。科研机构要加强对保护技术的研究,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持。社会组织和志愿者也应积极行动起来,参与保护宣传活动,提高公众保护意识。
守护“绿色国宝”,是每个人义不容辞的责任。只有守护好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方能让它们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璀璨的光芒,为子孙后代留下宝贵的精神与生态财富。(石丽峰 孟哲)
大圣配资-大圣配资官网-专业配资-中国股票配资网官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