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录取过程中的“征集志愿”现象日益普遍,本应是为考生提供更多机会的补录机制,却让一些认真备考的学生倍感挫败——凭什么大家都是上一样的学校,他的分数比我低那么多?
黑龙江今年已经进行了本科第四次补录,而广西在最后阶段的补录甚至取消了分数限制,只要达到相应科类本科录取控制分数线即可报考
这种一轮接一轮降低分数门槛的做法,虽然提高了高等教育的普及率,却也在无形中贬低了那些通过第一批次正常录取的学生的努力价值。
征集志愿分数暴跌120分,考生:441分白努力了
网上有一位黑龙江的女同学,在网上哭诉着自己的困惑与不满,她高考了441分,通过正常批次被民办高校录取。
而在随后的征集志愿中,仅有326分的理科生却能进入同一所学校甚至同一专业,这样的结果让女同学直言无法接受:凭什么比我低120分的人也能上本科?那我441分的努力岂不是全白费了。
分数差距高达120分的两名学生最终进入相同的教育环境,巨大的分差让不少有过类似遭遇的考生感到了深深的不甘:“我的努力到底还有什么意义?”
而这种现象却并不罕见,天津的一位家长也忍不住吐槽:“自己女儿考了490分选择了天津传媒学院,而该校征集志愿的最低分却是465分”,25分的差距尚且令人不甘心,120分的差距就更令人难以接受了。
但通过网上考生和家长的吐槽来看,今年征集志愿数量的激增现象似乎比往年更加严重,换做是往年,至少部分考生和家长也不会用可能复读的风险去赌一所本科院校是否会有充分的志愿补录机会。
而到了今年,越来越多的院校出现了招生不足的情况,尤其是民办本科更为严重,归根结底还是部分院校对自身实力的定位不清,初始分数线定得过高,导致招生不足后不得不通过多轮降分来完成招生任务。
这种做法虽然解决了学校的生源问题,但正常批次和志愿征集的分数差距过高,也会引发更多考生家长的不满,尤其是那些通过正常批次录取的考生,必然会觉得自己的努力和收获不成正比。
征集志愿本身并非问题所在,问题在于其实施过程中的不合理现象
高考是教育公平的最后一道防线,而征集志愿中的大幅降分录取,却在某种程度上动摇了这一防线,当付出与回报之间的联系被削弱,当相差百余分的学生能够获得相同的教育资源,这不仅是对认真备考学生的不公,也给正常录取的学生带来很深的挫折感。
这些正常录取的学生,他们不可避免的会产生这样的想法:“我不如少努力一点,反正最后也能上同样的学校”,这种心态如果蔓延,对整个教育生态都会产生不良影响。
过去我们常说“一分之差,天壤之别”,而如今,志愿征集的不合理安排,却让我们看到了“百分之差,同窗共读”的罕见情况,征集志愿本身并非问题所在,问题在于其实施过程中的不合理现象。
一个设计良好、操作规范的补录机制,能够在不损害教育公平的前提下,为更多学生提供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这还需要各界的共同努力。
而若想解决这个问题,追本溯源还在高校的招生问题上,招生策略“高考低走”必然会导致后期大幅降分,只有根据历年录取情况和当年高考难度合理预测,才能制定更加贴近实际的分数要求。
与此同时,有关部门也应加强对征集志愿过程的监管,限制单一院校征集志愿的次数和降分幅度,确保高考录取的严肃性和公平性,防止出现“百分差距”的极端情况。
家长和学生也需要调整心态,理性看待征集志愿现象。高考分数固然重要,但并不是衡量一个人的唯一标准,无论通过何种方式进入大学,真正决定未来发展的,是入学后的学习态度和能力提升。
(所有图片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大圣配资-大圣配资官网-专业配资-中国股票配资网官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