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房地产行业进入调整期,许多依附于房地产生态链的产业也开始步入寒冬。其中,家居行业作为高度依赖地产交付和翻新需求的下游板块,正在经历一场严峻的考验。而作为这个行业曾经的“牌面担当”——美凯龙,如今却风光不再,深陷高层震荡、业绩崩塌与资本撤离的多重危机。
高管接连“出事”,企业声誉遭重创
2024年,对美凯龙而言是动荡不断的一年。企业内部接连曝出高层被调查的新闻。创始人车建兴因相关事项被留置,并已辞去在公司的职务;董事长刘兵也因问题被成都市郫都区监察机关依法留置,相关通知书已递交公司。这些突如其来的高层“地震”,让外界对美凯龙的经营稳定性产生了巨大质疑。
与此同时,曾为公司提供重要支持的战略股东阿里巴巴也开始“抽身”。根据公告,阿里旗下的杭州灏月拟减持美凯龙股份3%。这一举动无异于释放出一个明确信号:资本市场对美凯龙的信心正在动摇。
资本入局的初心与退场的现实
时间回到2019年,当时“新零售”概念正盛,阿里和腾讯为抢占线下零售话语权,频频大手笔下注传统商超、卖场,意图将支付场景延伸至消费者每一个“刷卡”的细节。阿里投居然之家、再入美凯龙,既是出于支付生态的拓展考虑,也是想借助线下渠道将消费金融产品如花呗、借呗嵌入到家居消费中,谋求多重价值变现。
然而事实证明,“新零售”更像是“新支付”,并不能解决传统零售企业根本性的问题。阿里也许想复制线上流量逻辑,但家居卖场的属性是低频、重体验、重决策周期,其客户决策链条远比商超复杂,不适合用简单的扫码结账或大数据推荐来“重塑”。最终,美凯龙并未成为理想中的“支付+零售”样本。
业绩断崖式下滑,净利润变成深坑
上市之初的2018年,美凯龙还交出了近45亿元的净利润,风头一时无两。但好景不长,自此之后公司业绩一路下行。到2023年已亏损22.16亿元,2024年再度扩大亏损至29.84亿元,跌幅惊人。
导致亏损的原因主要有三:
战略判断失误:在“房住不炒”政策逐渐明朗之时,公司却选择逆势扩张,导致经营压力陡增。
资产减值严重:2023年一次性资产减值高达10亿元,直接吞噬利润。
公允价值变动恶化:作为一家以出租物业为核心资产结构的企业,房地产价格的持续下行使得公司账面资产估值不断缩水,带来大额负向公允价值变动,反向拖累利润表现。
长期以来,中国房地产市场的普遍上涨曾为美凯龙带来不少“纸面利润”,但当房价进入下行通道时,这部分“虚胖”的利润就变成了沉重负担。
主营业务全面承压,转型成效未显
2024年的财报显示,美凯龙的各大核心业务板块无一例外地陷入下滑:
自营与租赁收入:53.60亿元,同比减少21%,占总收入近七成。这不仅是因为商户信心不足、出租率下降,公司也为维稳商场氛围不得不提供更多租金优惠,导致毛利率从72%下滑至68.7%。
委托管理业务:收入14.60亿元,同比下降28.1%。新项目推进迟缓,老项目维持难度加大。
建筑装饰服务:更是重灾区,仅3.32亿元收入,同比大跌77.5%,足见房地产紧缩对其施工与装修业务的严重打击。
其他收入:下滑至6.69亿元,同比降幅达45.4%,其中商业策划、联合营销的收益明显减少。
在主营业务全线承压的情况下,公司并未拿出令人信服的“自救方案”。虽然也提出“轻资产、重运营”的战略口号,并尝试压缩杠杆、探索新业态,但转型推进缓慢,未能在实际经营中体现成效。
未来风险仍在加剧,散户投资者需警惕
从基本面来看,美凯龙正面临多重深层次风险:
行业结构性低迷:家居卖场依赖新房交付,如今地产交付放缓、翻新需求未有效启动,直接压缩了市场容量。
新兴渠道冲击:电商、垂直装修平台不断分流传统卖场流量,美凯龙未能形成有效应对机制。
资产减值加速:2024年公司计提信用与资产减值合计超11亿元,表明其资产账面价值和实际经营表现之间差距正在扩大。
对于散户投资者而言,此时此刻必须格外谨慎。美凯龙的问题不是某一板块的临时性波动,而是系统性衰退的体现。从战略判断、高管稳定、行业趋势到财务结构,几乎全方位亮起“红灯”。
如果说过去投资者看中的是其线下渠道的资产价值和市场龙头地位,那么现在的现实是——资产正逐年缩水,龙头位置已摇摇欲坠。
在这样的背景下,普通投资者或许该认真考虑以下几个问题:
当前市值是否还能反映企业的真实资产价值?
公司是否具备足够能力熬过家居行业的“至暗时刻”?
转型方向是否具有可行性,是否能走出一条新路?
最关键的,是不是还有更具成长性的投资标的?
美凯龙的沉沦是一面镜子
美凯龙的境遇,折射出整个家居行业对房地产的依赖之深、对经济周期变化的敏感程度之高。高光时的扩张冲动,低谷期的结构僵化,最终都在资本市场得到了应有的反馈。
对于散户来说,这不仅是一只股票的警示,更是一个时代风险的缩影。风口过去之后,裸泳者才会被看见。而投资者,永远需要睁大眼睛。
大圣配资-大圣配资官网-专业配资-中国股票配资网官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