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长江日报
□ 张蕾
产教融合是打通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的关键枢纽。现实中“校热企冷”“学用脱节”等问题尚未从根本上解决教育供给与产业需求“两张皮”现象,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现代产业体系的建设步伐。破解这一困局,需跳出简单“校企结合”思维,从战略锚定、场景嵌入、要素贯通、机制保障四个层面协同发力,推动科教资源优势真正转化为发展硬核力量。
■ 产业规划到哪里,教育布局跟到哪里
当前产教融合正呈现数字化转型、生态化建设、国际化布局、终身化服务的新特征。
宏观层面看,要将产教融合纳入区域产业发展整体规划。这就需要政府在制定产业政策、布局重大项目时,充分考量教育资源分配情况与人才培育实际需求,推动产业发展与教育供给在战略层面形成深度契合。例如,在推进现代产业体系建设过程中,政府需同步规划教育资源配置与人才供给保障,真正做到“产业规划到哪里,教育布局跟到哪里”。
产教融合,要落在场景融合中,它能打破高校和行业之间阻碍,把人才培养的整个过程深入融入实际的产业场景里。在学校与行业协同合作的背景下,场景融入帮助学生从过去被动学知识的角色转变为主动为产业创造价值的参与者。
教学模式变革需紧扣产业实际需求。高校与企业共建实训基地,学生可直接操作设备,参与工艺优化等真实项目,毕业即可快速胜任岗位,这种“教室建在车间里”的模式,可提升学生岗位适配率,推动工学一体化教学,实现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的精准对接。
■ 打通人才、技术、资源的流通壁垒
要素贯通聚焦组织载体与数字技术两大关键,打通人才、技术、资源的流通壁垒。产业学院与数字平台的双重赋能,正在重塑产教融合的资源配置模式。
通过校企共建产业学院,打造“科研—技术—产业”的完整转化链条。不仅为学生提供从实验室走向产业一线的技术研发实战机会,让高校科技成果向市场价值也更快速转化,助推形成校企互利共赢格局。
数字化变革为要素流通注入新动能。搭建产教融合信息平台后,人才需求、技术难题与创新成果可在线匹配、精准对接,资源配置效率显著提升。借助AI工具,能及时把握产业趋势与人才需求变动,为政府、高校和企业决策提供科学依据。运用虚拟仿真、数字孪生等先进技术打造高度沉浸式虚拟实践场景,进一步加强教学与生产的融合力度,为产教融合深入发展开拓新空间。
■ 破解“校热企冷”
破解“校热企冷”的核心矛盾,需构建多方协同的长效机制。
政府应强化政策引导与保障。将产教融合成效纳入高校办学质量考核与企业评优评先指标,形成双向约束。针对企业参与融合的“身份模糊”困境,明确实训基地的税费优惠政策,在政府招投标中给予参与企业加分倾斜,增强企业内生动力。
产业界需构建协同参与机制。一方面要积极释放真实产业需求、开放优质资源,为高校人才培养提供贴合实际的实践场景与项目支撑;另一方面,链主企业可牵头组建产教融合联盟,带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协同参与;中小企业则可通过“组团联校”等模式,与高校建立稳定合作关系,共享人才培养成果,实现互利共赢。
高校需建立动态调整机制。建立健全行业企业参与的专业评议制度,实行专业预警与退出机制。针对产业发展需求,新增具有潜力的专业,淘汰与产业脱节的落后专业,不断提升专业与产业的匹配度。
(作者单位为武汉轻工大学)
大圣配资-大圣配资官网-专业配资-中国股票配资网官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